时间:2017-05-17 来源:http://www.datangth.com
拥有四百多年发展历史的京都铸物名家—大西家,获得日本茶道最高荣誉的千家十职之专用铸物师头衔。大西家身为千家十职,作品的细腻度与精致感是最基本的要求,作品为世人喜爱,也铁壶爱好者必收藏之物。
大西清右卫门釜师履历
初代 净林
天正十八年(1590)---宽文三年(1663)
通称仁兵卫 隠居名净林
初代掌门的大西净林是三条釜座的座人,因为出生于广濑村,最初是姓广濑的姓,之后改为大西姓。从与当时完全不同的京釜的立场出发,确立了当时适合草庵风的书院大间的独自的作品风格。但是,初期大西家的传统的作品风格,只能说是过渡性的。
釜的形式上,也是没有看见过作为京釜传统的丸釜·尾张釜·阿弥陀堂釜等形状,但大量地也制作了有独自的装饰地纹和毛切(釜体和釜底之间有一条像筋一样的线纹)的釜。还制作了各种形状的蕨形等的釜环。
作为大西家的第一代,要建立起自己的一个流派,一般认为是要有相当大的实力。
二代 净清
文禄三年 (1594)---天和二年 (1682)
通称五郎左卫门 名乘村长 隠居名净清
第一代掌门的净林的弟弟,是古田织部·织田有乐斋的釜师,还制作了许多小堀远州口味(喜爱)的釜,被认为是当代第一名手,是大西家历代人物之中第一位被人们晓知的名手。确立了初期大西家的作品风格。
釜呈现出独特的地肌,也留下了许多有精致形状和地纹装饰的作品。采用狩野探幽(江戸前期的画家)的画稿作为釜的图案,也看到过有落款的东西。从放在炉上使用的角度考虑,大量地制作了从斜上视角能看到漂亮造型的,立式形的釜。
晚年,与次子大西定林一起从织部·远州来到江户(东京)。定林落户于江户,并在江户建立了大西家。之后,大西家在江户和京都分别进行釜的制作。
另外,弟弟大西净久(贞享三年死亡)也是一位名手,其作品风格与净清相比较的话,釜看上去稍稍有点硬的感觉。
三代 净玄
宽永七年 (1630) ---贞享元年 (1684)
通称仁兵卫 隠居名净玄
第二代掌门净清的长子,继承了净林、净清的作品风格,制作的是稍厚有光泽的书院风格的釜。进行了釜肌的研究,在釜肌上写有文字,这些文字是铸造出来的,还带有淡泊味的釜。
釜作好像很少。
四代 净顿
正保二年 (1645) --- 元禄十三年 (1700)
通称清右卫门 隠居名净顿
第三代掌门的净玄的长子。同净玄一样釜作好像很少。继承了净林、净清的大西家初期的传统的作品风格。
五代 净入
正保四年 (1647) --- 正徳六年 (1716)
通称新兵卫 隠居名净入
形状与京釜风格不同的釜很多,留下了许多地肌上带有砂气的作品。他制作的那个砂肌比净清的风格要有稍深的感觉,釜也比净清制作的釜要稍微厚一点,有地纹的作品和适合书院风大间的作品较多。
六代 净元
禄二年 (1689) --- 宝历十二年 (1762)
幼名清吉 通称清右卫门 名乘重义 隠居名净元
为了与第九代掌门的净元进行区别,这里称为「古净元」。
在这个时代佗茶已得到社会的认可,千家流的茶道也进入了旺盛期。其结果,就需要有适合佗茶的釜,大西家也朝着草庵风格的茶制作出独自的地肌的釜。净元成为千家的专职釜师,釜作自然也多,也就增强了作为作家的意识。
形状是阿弥陀堂釜、鹤首釜等较多,釜肌也是稍细的打肌,采用烧拔的手法,呈现出整齐的釜身,也确立了大西家的作品风格。总的来说,是极致高雅的釜。
如心斋口味(喜爱)的责纽釜·鹤首釜·雷声釜是相当有名。
七代 净玄
享保五年 (1720) --- 天明三年 (1783)
幼名清吉 通称清右卫门 名乘末算 隠居名净玄
净玄的「玄」字,为了与其他的净元进行区别,被称之为「KURO玄」。第七代掌门的净玄是继第二代掌门的净清之后被大家认可的名手,是大西家崇拜的复兴之祖。其性格,极为谨严耿直,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。
釜肌,与第六代掌门的净元制作的釜相比较,稍大、整齐,格调非常美。其形状也是各种各样,比较多的是草庵风格的丸釜·尾张釜·阿弥陀堂釜。在这些釜中,对加饰的地纹等也绞尽脑汁花了很多工夫。对釜口的制作,也加入波纹的景色等,显示出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和精巧的技术。
利用烧拔技法,在釜盖的表面使唐铜的氧化物---红色呈现出来,精致的赤红味,创建了大西家独自的釜盖制作法。
啐啄斋口味(喜爱)的玄字釜是相当有名。
八代 净本
延享四年 (1747) --- 天明五年 (1785)
幼名清吉 通称清右卫门 名乘兼满 谥号净本
第八代掌门的净本,在三十九岁逝世。净本是谥号。
制作的釜是适合草庵小间的,比较多的作品都是大西家的传统的作品风格。其风格是雅致的打肌。
九代 净元
宽延二年 (1749) --- 文化八年 (1811)
幼名已之肋 通称佐兵卫 名乘保房 入道名了雪 隠居名净元
第七代掌门的净玄的弟子信州饭田奥平佐兵卫成为他的养子,继承了第九代。为了与古净元和净玄进行区别,被称为「佐兵卫净元」。
作品风格与古净元一样是精作,也是一位名手。釜的地肌好像比较粗糙,晚年慢慢地变得细腻起来。釜的地肌有一看就明白的特征,品像是有非常美的地肌和形状,并且,钚付(釜环)的形状也是十分明显地呈现出了大西风格的特征。
羽落(裙边)是厚实牢固,砂孔等做得特别明显,有意让人看见像被虫蛀过一样的感觉,非常有趣。釜盖是采用极细致的手法做成像烧烤痕迹一样的红色,摘钮和盖座都是经过仔细斟酌制作的。
十代 净雪
安永六年 (1777) --- 嘉永五年 (1852)
幼名清吉随后改名为三右卫门 通称清右卫门 名乘长乔 隠居名净雪
有大西家传统的茶道风的小肌,美丽而典雅的作品较多,高雅上品的形状和美丽整齐的地肌中,绞尽脑汁地协调着所装饰的地纹,是花了很多工夫制作的釜。
接受吸江斋宗师的弄铸轩的轩号,使用自己的茶席的名称。
另外,编辑了『名物釜记』『名物釜由绪闻信控』『釜图(八卷)』,调查·记录了三千家和诸流派的品味(喜爱)和名物釜的形态等,是大西家首屈一指的学者。
净雪的弟弟奥平了保(嘉永五年死亡)是以母姓的奥平姓进行釜作。其作品被评价为近代的第一名手,在釜和钚付(釜耳)的形状和地肌上,留下了许多有独自品味的美釜。
十一代 净寿
文化五年 (1808) --- 明治八年 (1875)
幼名清吉随后改名为三右卫门 通称清右卫门 名乘道敬 隠居名净寿
从京都·森家进入大西家,成为养子的净寿的性格一般认为是豪放磊落,喜欢华美的东西。与前半的华美时代相比,后半由于受到幕府末期(明治时代)的影响,茶道渐渐地趋于衰退。
但是,其作品的风格是豪放华丽,且有别具一格的风韵,整体都是很用力,地肌是格外地精致,大胆且美丽的作品较多。特征是在大肌·中肌的极细的地肌上有趣地配置一些粗犷的纹饰。釜的制作上也凝聚了创意工夫,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良,在近代的大西家的传统作风上,他建立了独自的作品风格。
十二代 净典
天保十二年 (1841) --- 明治二年 (1869)
幼名清吉 通称三右卫门 谥号净典
作品风格是小肌,有看见过形状稍作变化的釜,釜耳有虾形的釜等,总体上不华丽,纤细的作品很少。
与乐庆入的长女为妻,生下一个儿子继承了第十三代。
十三代 净长
庆应二年 (1866) --- 昭和十八年 (1943)
幼名清三郎 通称清右卫门 名乘孝信 隠居名净长
作品风格如他的性格一样忠厚老实,釜形也是规规矩矩的较多。其地肌也是一直做到各个角落,漂亮的小肌都是一丝不苟地敲打出来的。但,也看见过与他的作风不一样的釜,有留下使用日本画家的桥本关雪和山本春举的画作为纹饰的釜。而且,也留下了有关于釜变迁的著述等等。
十四代 净中
明治二十一年 (1888) --- 昭和三十五年 (1960)
幼名清太郎 通称清右卫门 名乘高道 谥号净中
在继承京釜的大西风格传统的同时,还制作出许多变形的釜,不过,总的来说是比较粗糙,看见过很用力地制作出的釜。战后,其作品风格与以前的相比,有脱胎换骨的变化,开拓了装饰性多的新领域。特征是中斋宗匠的字和画铸入在釜中,成为华美的釜。
十五代 净心
大正十三年 (1924) --- 平成十四年 (2002)
幼名益三郎 通称清右卫门 名乘健生 隠居名净心
第十四代掌门的净中的次子,九州大学毕业后,进入京都大学大学院、京都美术学校专攻科学习。昭和三十五年成为第十五代掌门人。大量地发表了有关京釜的文章,留有许多的论文。
制作了许多千家口味(喜欢)的釜,其作品风格是在荒肌上大胆地装饰图纹和文字。
十六代 清右卫门
昭和三十六年 (1961) ----
幼名英生 名乘正晃
大阪艺术大学雕刻科毕业,平成五年(1993年)成为第十六代掌门人,袭名(继承师名)为大西清右卫门。着手研究芦屋釜的金属结构·成分·技法说明,成功地再现了被认为是秘法的「挽中子技法」。擅长制作纤细纹饰的釜。
资料来源于《大西清右卫门美术馆》书刊
精品推荐 更多>>